梁淑鈴 |
|||
職稱:助理教授 |
研究室:星型膠細胞及神經突觸訊息生理研究室 |
||
最高學歷:博士 |
學校/國家:國立陽明大學生理學研究所/台灣 |
||
分機號碼:3688 |
電子郵件帳號: slliang@mail.cgu.edu.tw |
||
個人網頁網址: |
|
||
研究室現況: |
博士後研究員 人 |
博士班研究生 人 |
碩士班研究生 1 人 |
|
專任研究助理 1人 |
大學部專題生 2人 |
工讀生1人 |
研究方向及研究室特色: 研究方向: 星狀膠細胞及神經突觸訊息生理研究室是國內目前少數研究腦神經細胞與星型膠細胞突觸傳導及可塑性的實驗室之ㄧ,結合電生理學、藥理學、腦中酵素或蛋白質的定量及定性分析及動物生殖行為觀察實驗,本實驗室有四大研究方向。 一、探討麩醯胺酸-麩胺酸循環參與調控新生鼠的女性化的麩胺酸及丙胺基丁酸突觸效能的細胞機制。 二、多巴胺第二型受體與麩醯胺酸-麩胺酸循環交互作用調控性別分化的分子細胞機制。 三、星型膠細胞腺苷循環及腺苷受體亞型調控下視丘神經元麩胺酸突觸傳導及女性化腦的角色。 四、研究麩醯胺酸-麩胺酸循環參與調控顳葉癲癇鼠的海馬迴CA1神經元的丙胺基丁酸突觸效能的細胞機制。
研究主題背景簡介: 一直以來,分佈於中樞神經系統內的膠細胞(glial cell)[包括星狀膠細胞(astrocytes)及寡突膠細胞(oligodendrocytes)],被認為只是附著在神經細胞上的輔助細胞 [“Glia”這個字源自希臘字的”gliok”,意思是黏膠 (glue)]。最近十幾年來的研究則發現,膠細胞的細胞膜具有各種神經傳遞物質的受體、離子孔道及轉運蛋白,當膠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上配合基(ligand)後,膠細胞能被活化,接著產生能沿著膠細胞之間傳播的鈣離子波(calcium wave)達300—400微米遠。膠細胞也能分泌膠細胞傳遞物質(gliotransmitters),其中包括有麩胺酸(glutamate; Glu)及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等,進一步研究則發現膠細胞與其附著的神經細胞類似,具有促進突觸生成作用(synaptogenesis),調控神經可塑性(neuronal plasticity)及神經突觸傳遞(synaptic transmission)等功能,其中位於神經細胞與星狀膠細胞之間的麩醯胺酸—麩胺酸循環(glutamine -glutamate cycle; GGC)則是在調控麩胺酸(glutamatergic)及丙胺基丁酸(GABAergic)神經元的神經突觸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扮演重要角色。 Glu為一種神經傳遞物質(neurotransmitter),從突觸前神經元的突觸小泡(synaptic vesicle)被釋放到突觸間隙(synaptic cleft) 後,除了快速的結合到突觸後神經元的Gllu受體外,約有80%多餘的Glu則會被位於星狀膠細胞上的Glu轉運蛋白(glutamate transporter)所回收,[此舉可避免過量的Glu聚積在細胞外,造成神經興奮性毒性(excitotoxicity)],藉此星狀膠細胞將回收的Glu在麩醯胺酸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的催化下,轉換成麩醯胺酸(glutamine; Gln),星狀膠細胞又將Gln釋放到細胞外液中,Gln之後能再被位於Glu神經元及GABA神經元上的麩醯胺酸轉運蛋白(glutamine transporter)回收到神經細胞內,神經細胞內的Gln則會在麩醯胺酸酶(glutaminase)的催化下又被轉變為Glu,這整個過程,就是所謂神經細胞與星狀膠細胞之間的麩醯胺酸—麩胺酸循環(Gln-Glu cycle;GGC)(如下圖示)。 圖示麩胺酸神經元(glutamatergic)突觸小泡內麩胺酸(glutamate; Glu)的貯存量受到星狀膠細胞回收Glu,進一步,合成麩醯胺酸(glutamine; Gln)的量及分別受到位於星型膠細胞及Glu神經元上的麩醯胺酸轉運蛋白(SN-1及SA-2),其轉運Gln的能力,意即麩醯胺酸—麩胺酸循環(Gln-Glu cycle; GGC)的效能所調控。 有趣的是,由於Glu是合成丙胺基丁酸(GABA)的前身物質(precursor),因此由GABA神經元回收Gln經麩醯胺酸酶(glutaminase)催化轉變而成的Glu,則會進一步經由麩胺酸脫羧酶(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的催化,而合成GABA,這些GABA則可被送入神經突觸小泡貯存,等待釋放。由於Glu及GABA分別是哺乳類動物成體中最主要的興奮性及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因此任何因素可以影響位於GGC路徑酵素的活性,均可能會影響腦中Glu及GABA神經元的突觸傳遞效能,進而破壞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及抑制性神經元的突觸傳遞的平衡性,若此平衡受干擾可能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異常及疾病,包括:性別分化、 癲癇症、憂鬱症或精神分裂症等。 研究方法: 一、Quantitative RT-PCR:定量特定腦核區mRNA的表現量。 二、西方墨點轉漬法(western blotting analysis): 用以定量參予GGC的酵素及轉運蛋白(transporter)的蛋白質含量變化。 三、免疫化學細胞染色法(immunocytochemistry): 用以定性參予GGC的酵素及轉運蛋白的蛋白質表現或是用以鑑定所記錄神經細胞的種類。 四、大鼠行為測試:包括生殖行為的觀察。 五、腦薄片目視全細胞夾箝電生理紀錄(Visualized whole-cell voltage- or current- clamp recordings):最常用來偵測抑制性及興奮性突觸後電流或電位的變化[Inhibitory an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IPSCs; EPSCs)]。除此之外,又包括記錄: 1.Miniature IPSCs (mIPSCs)及miniature EPSCs (mEPSCs):反應靜態(basal level)下突觸小泡內抑制性及興奮性神經傳導物質的含量變化等。 2.Strontium evoked IPSCs 及Strontium evoked EPSCs; miniature evoked IPSCs (meIPSCs)及miniature evoked EPSCs (meEPSCs):反應動態(active state)下突觸小泡內抑制性及興奮性神經傳導物質的含量變化、神經傳導物質的效能及突觸小泡的釋放機率等。 3.Spontaneous IPSCs (sIPSCs)、spontaneous EPSCs (sEPSCs)、Evoked IPSCs (eIPSCs)、 evoked EPSCs (eEPSCs)及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fEPSP):測量神經突觸效能的變化(synaptic efficacy)。 4.成對刺激(paired-pulse stimulation):決定突觸小泡的釋放機率及突觸前神經元因素是否參與神經突觸效能的變化。 5.Puffed GABA or Glutamate: 決定突觸後神經元因素是否參與神經突觸效能的變化。 6.配對神經元紀錄(pair-recording):直接同時紀錄突觸前後兩個神經元之間的電訊號傳遞。 六、星狀膠細胞的丙胺基丁酸轉運蛋白電流(astrocytic GABA transporter current),星狀膠細胞的麩胺酸轉運蛋白電流(astrocytic glutamate transporter current):間接反應神經元興奮後,神經傳導物質GABA或Glu釋放到突觸間隙的含量高低。 最近六年所發表論文、專利、中文著作及翻譯: Journal Articles (peer-reviewed):
Published Abstracts:
專利:
中文期刊:
中文著書及譯書:
獲獎紀錄:
|